2025年7月31日,南京林业大学林草、水土保持学院青钱柳研究团队的张子洁博士为第一作者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发表题为From rings to regions: modeling and mapping climate-driven timber production zones for Cyclocarya paliurus by integrating niche models and growth traits 的研究论文。
青钱柳是一种具有多功能价值的乡土阔叶树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林规划。然而,气候变化下与栖息地稳定性和木材生产力相关的不确定性对符合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有效保护和植树造林规划构成了挑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基于经过验证的野外发生记录和气候数据,使用随机森林(RF)和最大熵(MaxEnt)构建了物种分布模型。在当前和未来的气候情景下预测了栖息地的适宜性(SSP2-4.5和SSP5-8.5)。我们进一步分析了27个自然种群的气候适宜性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两种模型均显示出较高的预测性能(RF AUC=0.970,MaxEnt AUC=0.942),将温度变化和水可用性确定为关键限制因素。气候适宜性与20年直径增长(R²=0.625)和木材基本密度(R²=0.463)显著相关。观察到年增长率与前一年的气候适宜性之间存在更强的相关性(R²=0.695),表明存在滞后效应。通过整合性状与气候的关系,我们预测了快速生长、高质量木材区的空间变化。未来的预测表明,到2050年代,高度适宜的栖息地和用材林将减少49.2-60.0%,边缘地带将向北和向高纬度地区转移。这一特征综合建模框架为气候适应性保护和造林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Figure 8. Spatial prediction of optimal C paliurus regions for fast-growing and high-quality timber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SSP2-4.5 and SSP5-8.5 scenarios for two future periods: (a) 2020s under SSP2-4.5, (b) 2020s under SSP5-8.5, (c) 2050s under SSP2-4.5, (d) 2050s under SSP5-8.5.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ls.2025.1635397
主办单位:青钱柳创新联盟
运营维护:南京青钱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